最开始是为了整理自己,做出选择,于是把脑袋里想到的事情都摆出来。如今我已经做出了选择,就顺便一起在这记录后续吧。
什么选择?本科毕业后升学还是就业的选择,未来人生道路追求的选择。
2025-05-08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强基的转段政策出了,我也阳了,脑袋昏昏沉沉的。自动化摧毁了我的 planA,正当我准备就此放弃去华为打工的时候,思政老师告诉我可以看看数院的相关方向的老师。
许志钦老师。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博士和未来规划是什么?
我感觉我没有什么规划。我告诉他,我只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兴趣进行研究才申请博士的。我感觉他不会满意这个答案。
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告诉吴老师我现在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而这一切都是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导致的。吴老师说,你没有尽力去探索。
我喜欢什么?有很多东西我都喜欢,我喜欢坐游轮度假,喜欢滑雪的快感,喜欢自己被人敬仰,喜欢被关心,喜欢被理解,喜欢自己高人一等,喜欢和更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交流合作,喜欢尝试各种新的东西并且觉得自己学得很快。但是把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成人生目标去追求?是不是有点过于庞大了?
但其实是不是,职业发展,比如去读博还是去工作,实际上和人生发展不是完全重合的?很多人告诉我,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可以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然后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博这么大一件事情,怎么可能完全喜欢?
人生目标这个命题太庞大了,因此我不敢把什么东西轻易地放上去。但实际上,即便没有人生目标,只是单纯的喜爱,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我现在没什么动力,是不是其实我对“兴趣”这个词的期待太高了?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之类的这辈子都不会变的东西。然而这种东西对我来说或许是很难出现的。很多人都没有这种东西,但他们也没有就因为找不到而放弃行动啊?因为一旦停下脚步,就彻底丧失了遇到它的机会。
所以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尽量逼近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不断成长,就算最后找不到,它也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
爸爸告诉我,整理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分清楚、列明白,然后再做选择。
- 我喜欢的东西
- 在团体里成为拔尖人物,会给予我优越感
- 因为成绩而得到赞赏和肯定
- 与志趣和水平相同的人沟通思想、团队合作
- 喜欢创造东西,进行大胆畅想
- 喜欢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
- 合适的压力,但足够的正反馈
- 认为自己没有在浪费时间
- 我不喜欢的东西
- 没有足够的正反馈,付出没有回报
- 被动地将自己与更好的人比较
- 无聊、繁琐、重复性的工作
- 纠结、难以抉择
- 进行快餐娱乐后的虚无和疲惫感
我似乎有两种不同的感觉。一种感觉让我安定下来,拿一份不错的薪水,尝试不同的事:然而这会导致一种自我放逐的感觉,仿佛我在逃避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诚然,到华为之后还会有向上晋升的空间——你永远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新的感觉。
另一种,是那种我打竞赛时会有的感觉,那种背水一战的感觉,那种不甘心的感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我会有很大的压力,我会感到疲惫,感到想逃,但是那种反馈也是独一无二的,让我感到活着的。
许老师今晚要和我线上谈话。我觉得我之前说的话给了他不是很好的印象。我需要纠正这一点。
我认为兴趣是很重要的动力,而兴趣需要好的、及时的正反馈来维持。我不喜欢做冗长的、繁琐的、不符合直觉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会让我感到疲惫、无聊,我认为我不能在这样的工作中发挥创新力和得到反馈。机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领域,其中很多东西违反了做数学工作人的范式,但却十分符合直觉,比如模型不知道怎么运作的但实际表现很好。这符合我的兴趣,我很乐意去解释这些直觉,也认为做这些能实际帮助到生产生活的工作有足够的正反馈。同时,我喜欢研究新的东西,也自认为擅长、喜欢融会贯通和学科融合,毕竟神经网络的灵感来自于生物。
至于未来规划,说实话,我没有搞过科研或者工作过,我不知道哪种生活更适合我。但我之所以选择继续读博,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抱负和毅力去做科研。我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喜欢逻辑思考的感觉,喜欢探讨问题的思维交互,要说有什么目标的话,最终希望达到提升自己能力、视野、高度的目的。
(成绩)数院本科的教育,大多是将书上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强基的课程还加了些更细更专业的课程,我没有探索的快乐。另一方面,我的竞赛成绩却让华为一直期望我加入他们。我去华为实习过,我感觉在公司工作有一种绝望的平静感,虽然能一直往上爬,但是目标是为了薪酬,为了生存,而失去了对什么东西的追求的热情。虽然成绩很打击我,虽然我知道博士可能很难读出来,但我仍然相信我有搞研究的能力,仍怀有对科研的热情,我想尝试一下。
我最后是这么给老师说的:
老师好,我昨晚自己想了很久,我希望您抽出些时间听听我的思考。我认为,我仍然怀有对科研和探索未知的热忱,我仔细回忆了我选择停课学竞赛的那天,在向我的父母、班主任所有前辈询问建议的时候,我说的是“我喜欢”它,而不是什么为了借此上大学。而当我做出这个选择后,我就全身心地去投入其中了。这期间有很多次的挫折,我看到了很多同学付出很大的代价然后沉没。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而是尽自己的全力,让最后的国赛决定自己的命运。
国赛结束的那晚,我和队友们瘫躺在宿舍。有人得了金奖,有人一无所有。我得了银奖,我知道目前的目标已经结束了。于是我设立了新的目标:找到人生的目标。
然后我来到了大学。上海和交大对我来说都是新鲜东西。我尝试了很多新事物,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我逐渐变得健谈,变得自信,变得视野开阔。然而,我看到的越多,我的选择越多,我越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在哪里。我一直很想做科研,然而我发现那些专业课中晦涩的公式和定义让我觉得乏味,即便我硬着头皮磨时间试着学进去,最后得到的成绩并不令我满意。于是我的信心开始受挫,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有做科研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科研。为了缓解这股情绪,也因为自信,我告诉自己:我有能力,但能力不在科研这里。然而,到了转段的这个日子,我还是犹豫了,于是谨慎地告诉了您我的未来规划。
直到昨天,您告诉我,我的能力没问题,甚至还因此担心我是不是能做科研的人。我感觉就像是,之前所有那些幻想出来的壁垒,突然间轰然倒塌。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心情涌上心头。
您说我现在还年轻。我读了一篇我在18岁生日之前写的博客。我更年轻的时候,喜欢做更大的梦,喜欢孤注一掷。正因为我长大了,我才变得畏缩,变得保守,变得不安,变得不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很怀念当初的那个自己,当初的那个自己肯定讨厌现在的我。然而,我仍然保留着读博的想法,我知道,那其实是曾经的我在和我对话。您有空的话,欢迎看看这些幼稚的文字:https://starcried.github.io/2022/03/12/%E4%BD%9C%E4%B8%BA%E4%B8%80%E4%B8%AA%E5%AD%A9%E5%AD%90%E7%9A%84%E6%9C%80%E5%90%8E%E4%B8%80%E5%A4%A9%E5%AF%BF%E5%91%BD/。我认为,伟大的数学家在某些方面上都是不成熟的,都是幼稚的。
于是我想,我不甘心放弃自己读大学的初心,即去拓宽人类知识边界,为人类做出贡献。我从昨晚您的话中感觉到您也是这样的人。因此,我决定申请读博。
至于您认不认同我的动机,或者觉得我是否真的能做到这些,是不是一晚上脑子一热的三分钟狂热,您不必现在下结论,因为我自己也不敢确定——我更愿相信这是出于我作为数学生的严谨(我也不敢确定我是否能通过复审)。但我希望大四在您的组进行工作,至少能指导我写出毕业论文。届时根据情况你我再做决定不迟。
2025-05-19
现在看看,当时实在是太情绪化了,而且给导师发那种博客感觉挺幼稚。无所谓,幼稚对我来说不是坏事。
我报了许老师的名,也联系了他组里的博士研究生。学长十分热情,我们电话交流了许多事情,包括我如何进组和组里环境如何。待遇自然不如工作,工资也比其他学院的少,每天要工作很久。
2025-06-08
我决定放弃读博,去工作了。
也许你觉得很可笑,感觉我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我记得这件事。但反过来说,或许就是因为我害怕做墙头草,才难以彻底结束我读博的想法。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楚。
做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原因是:数院复试的结果出了,我虽然过了及格线但没在名额内。我很讨厌这种感觉,这种付出努力但不被认可的感觉,这种被别人掌握生杀大权的感觉。即便这次我被补录了,后面还有导师的读书报告,还有听说很难的博资考。更何况,上交的数学系并非顶尖水平。另一方面,我只是联系了一下 HR 打听我如果去工作的待遇,她就给我推荐了她认为很好的终端的组,还联系了组里的高级工程师,邀请我去组里提前工作一样实习,甚至帮我搞进了已经报名截止的项目,方便我和朋友 zmy 一起实习。
直博复试的前一天我和舍友聊天,他问我,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华为?舍友读博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现在没法找到工作,因此完全不理解我为何还要直博。复试的当天我站在面试官前面,一个年轻老师问我,你这样的资历,应该有很多像华为的大厂要你吧,为什么还要申请直博?我笑了,回答说,我想做科研。
我在撒谎。我不知道我真的想要什么。我的“想”完全脱离现实、漂浮不定。
我问了许多人,问了老师、学长、家人、同学,甚至 AI,让它帮我分析,也写了职业生涯规划书——在众多的建议和信息中,除了“热情”,读博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优势,更不用说经济这类现实因素。如果我是理性的,那最优决策毫无疑问是去工作。我居然纠结了这么久。我不知道这份所谓的科研“热情”从何而来,可能我只是喜欢博士这个 title,可能从世俗的眼光看博士更有竞争力。但是,我的目标之一不就是摆脱世俗吗?不就是想跳出上一辈嘴里的循环吗?还有一种可能,也是我之前提过的,我想再留在象牙塔提升积累自己。工作真的没法做到这一点吗?留在象牙塔里,是否其实是一种逃避?
我自以为的自我思考,实际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因此我问的人越多,越混乱——我完全没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核实和整合。那么,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停止患得患失的自我焦虑,我想我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的直觉。
我的直觉告诉我,从我来上交开始学数学就学得十分痛苦,学校从把我们信竞银牌的骗来强基之后就没有给予相应的机会和尽培养义务,还变着法子卡我们的升学,那么在名校中排不上号的上交数学系期望并不高;我的直觉告诉我,我对就业的排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未知,但这种未知除了失败,其实更多的是机会,尤其是对我这种自认为在多种能力上具有优势的人来说;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不是一个甘愿坐冷板凳被人忽视的人,我不是一个收到阻挠只会闷头硬顶,只是因为我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摇摆不定或没有能力——那是一种幼稚的行为——的人。真正的智者有眼光把握机会,有智慧创造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环境,有勇气面对世俗和传统的质疑和评价。虽然听起来像是在大言不惭地自我安慰找借口,但……确实像。不过我们可以走着瞧。
更何况,我并没有违背和放弃我最初的想法。至少对 AI 来说,现在的形势是公司的进步速度远超高校。众多公司有着研发岗的职位,我可以向研发岗发展,甚至可以申请在职硕士和博士。我依然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做出些为人类有贡献的东西,能让自己很自豪地说出来的东西,能让我有兴趣、动力和甘愿奉献一切去追求、去热爱的东西。只不过我认识到,最适合我的方式,不是留在学校罢了。
说服我自己后,我瞬间感觉天地宽广了许多。那些有压力的、令我焦虑的、令我沮丧的事情都不用担心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去尝试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将时间花费在纠结和做选择上。我不用再修那些令我作呕的偏微分方程(虽然我已经修了),不用再违心地应付差事,不用再担心难得要死的考试,而是去实习,去提升真正的能力,去找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做。
突然翻到之前一篇题为《结局》的博客,是我在清华强基初审结果出后写的。接受失败,做选择,已经不是我的第一次了。
可是还得找学上。他们问我,想去哪个学校,到哪个城市,学什么专业。这些都是我从未想过的事情。我原本以为我不用考虑它们。但是,突然,它们,突然就全部向我蜂拥而来。
我从未想过。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在学习。单纯地学习。没有目的的学习。为了更好的生活。从没想过什么事业。专业,感觉就像,我一选择就要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奉献的东西。太可怕了。我好像对研究没有什么热情。也许,早早出来就业吧?那种固定的工资、假期、工作位置的职业。工作,交养老金,养儿育女,死去。或许还像其他中国家长一样希望子女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这太可怕了。
唉,妈的,本来不想再在这个学校流泪了,还是没憋住。算了,流吧,再流不了几次了。
花了几乎整个下午的时间在机房整理心绪。和许多人聊天。看看自己之前的文字。我的理性和感性在拉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糟,我还有银牌,还能报其他学校,文化课也不差。甚至,还有人对我说,还有高考。
“我相信奇迹。”
我相信奇迹吗?相信。在今天之前,我能到达这一步,就已经是奇迹了。正如我之前说的,从没有人要求我上清华,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在执着着,却又不想动。我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现在,整理心态,备战高考,也是我与自己的战斗。但要是说,还有最后一丝希望,高考裸考上清华,这几乎是虚无缥缈的事情了。这是真的奇迹。而奇迹不会太多次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不过,相信这个奇迹似乎是一个调整心态的很好的方法。
一个珍贵的生日礼物。清华送给我的。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好好珍藏它。
“也许,早早出来就业吧?”那时候的我就认为,就业是一种一眼望到头的事情。但还在高中的我是怎么得到这个信息的呢?通过有限的别人的信息,用自己幼稚而偏执的想象加以加工。这显然算不上什么智慧和理性。人生当然是一眼望到头的事情:坟墓。但步入坟墓的道路上,仍然有众多想不到的可能性和美丽的风景。
从没有人要求我上清华,也从没有人要求我读博士。拿自己和别人比了这么多年,终于发现自己在做一些不适合我自己的事,发现自己疲惫到泄气。是时候认真听听自己的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