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上定的普通话考试,下午吃完饭准备去,一看准考证上写的测试时间是早上十点。崩溃地骂人。回到宿舍看到老师说下午三点半前都可以测试,又屁颠屁颠骑过去。
结果最后一部分三分钟说话说得稀烂,真 TM 不如不去。
想起上次连续三分钟独白还是给笑笑说的。肯定超了三分钟,而且还有缓冲和思考的时间。三分钟掏心掏肺,讲了我的家庭是如何如何不行,压力是如何如何大,生活是如何如何麻木。感觉十分矫情。但说出来后,又感觉十分舒畅。
今天的三分钟说话可以二选一题目:“我的假期生活”和“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一看到第一个选项,就想到我今年寒假是怎样陪院父亲,背着母亲,想到蹲在医院路边捧着手机对辅导员大哭。虽然能说的很多,但我肯定选不了这个。然而,我又没有什么良好的心态。如果我有的话,我就不会说得那么磕磕绊绊了。事实上,我的“良好心态”可能更多在于自我反思。说话并不是我的强项。
笑笑告诉我,有什么就说吧,不要觉得别人没法解决问题就不说,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法。也许他是对的。不过我只是不想把对方当情绪垃圾桶。而且,不能解决问题的话,这样的情绪宣泄不就会不时涌出,持续影响到他人?何况说的时候自己也不得不回顾,感觉总算不上好办法。
上大学之后多了许多说话的机会,尤其是上台展示,面对台下许多注视着自己的眼睛时。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评价都还不错,说我很流畅,有逻辑,很自信,我自感觉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为什么,来到一个完全封闭的安静房间,只有我一个人,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和我一同前去的同学说,自己一激动就容易讲家乡话。上交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很多人都擅长说自己的家乡话一些,我觉得好棒。然而自己却不很擅长陕西话,需得像说英语一样在脑子里翻译一下才能说一些。自己一激动的话,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这倒是奇怪,难道我的家乡话是在脑子里想的话?那真是很难说出来的。
我记得小时候想过,如果不用说话直接把想法传递给其他人就好了,就像在电脑上传一个文件,原封不动打包过去,压缩一些也无伤大雅。总觉得语言实在是太贫瘠,无法准确地传达意思。现在我仍这么想,也找过一个搞脑机接口的老师,很不幸地发现中文几乎已经是语言的巅峰了,又发现,准确的传达意思似乎不是语言的全部。于是不得不学着说话,学着对不同的人说话,学着说不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