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辩论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设定了一个论题,要求每位同学自行加入正方或者反方发言辩论,两方分坐在教室的两侧。这个议题自然是那种模棱两可的问题,而我自然十分纠结自己的选择,直到老师开始催促我换座位,我便随便选择了正方。很多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和对方辩手辩得有来有回,而我一直没有发言,因为我在仔细思考每个人说得是否有道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见我一直没有动静,于是点名让我起来回复对方的说法。我记得,我站起来梳理了很久大家的发言,把有利于正方不利于正方的所有观点都列举了一遍,然后得到了结论:“我觉得对面说得有道理。“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大家觉得我作为一个“好学生”的这通发言实在有失水准。老师甚至还评价我是“墙头草”。我急得反驳,辩论不就是在寻找真理吗?即使是对手,说得对就是对呀?我忘了老师讲了什么,大概说是“你要为自己一方辩论”就让我坐下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是很理解“辩论”到底在做什么。我纠结的点在于,“墙头草”不是什么好名号,这是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用的,我怎么会被冠以这个名号呢?我们讨论问题,和意志是否坚定有什么关系呢?辩论的最终立场,不应该站在“真理”的一方吗?类似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没有搞懂“律师”是做什么的。我以为法律清晰规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法官直接按照程序判决就好了,为什么还需要律师来辩论呢?这不是显得法官不够专业吗?那些为坏人辩护的律师,他们为什么要为错误辩护呢?
“辩论”究竟是在做什么?问 deepseek,得到的回答是
辩论作为一种理性对话形式,其核心目的并非单纯地击败对手或赢得掌声,而是通过观点碰撞实现更深层的价值。具体而言,辩论的核心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理的探索与逼近
二、决策质量的优化
三、思维能力的淬炼
四、社会共识的培育
听起来和我之前想的差不多。然而这和我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并不相同。我意识到,我可能对“辩论”这个词理解的角度错误了:无论是书上写的,还是 deepseek 回答的,它们对“辩论”的解读是宏观的,就像在后世对历史做评价;而身为辩手在辩论中的目的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历史中的人物目的和造成的结果可能根本不同。小时候的我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以为自己是观众或者主持人,于是发言并不符合辩手的身份。而那些踊跃发言的同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试图在争论中获胜。
有趣的是,deepseek 一直在强调辩论“并非单纯的击败对手或赢得掌声”,但是如果完全不抱有获胜的目的,就会变得像我一样不知所以。这蕴含了一些有趣的平衡与相对的哲学。
现在我能理解辩论者的感觉了。其实辩论不过是“文明”一些的吵架罢了。吵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服对方,说服观众,或者仅仅是压制对方让自己获胜,甚至不为了获胜只是发泄情绪(表明立场,恐吓对手)。辩论也差不了多少。上大学后,我也以辩手的身份经历了很多次辩论,归根结底都为了一个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寻找论据,避免提及自己的弱点,构造有说服力的逻辑和论点,甚至很多无关内容的因素:冷静,气场,甚至诡辩等“语言艺术”。这些反倒都和真理搭不上边。
现在想来,小时候是那么单纯和高尚,将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利益。长大后却越来越变得狭隘了。然而人类和社会就是这样的,没有那么多绝对真理可言,只有生存和利益长存。不去适应的话,就会惹得大家哄堂大笑。